大胆点!苏超职业化又何妨,为何不能与足协分庭抗礼_联赛_球员_比赛
在中国足球界,一股源自江苏超级联赛(苏超)的业余足球热潮正在蔓延,并逐渐催生出许多地方性的小型业余联赛。为了规避中国足协的行政干预,这些地方性联赛的上级主管部门普遍选择了文旅部门,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赛事的独立性。然而,随着比赛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,“业余”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。越来越多的球队开始引入具备职业联赛经验的球员,这使得一些热衷于纯粹业余足球的人士感到担忧,因为业余赛事的水平终究存在天花板。与此同时,也有观点认为,适度引入职业球员能够有效提升联赛水平。这种两难的局面,不禁让人思考:这些新兴联赛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?
或许,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种全新的联赛模式:一个完全不受限制的联赛。无论球员过去是否曾是职业选手,只要你愿意接受现有的报酬标准,我们就欢迎你加入。各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,创建一批区域性的小型联赛,它们可以公开地与中国足协或中超联赛形成一种竞争关系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中国中央电视台(CCTV)对中超联赛的转播热情似乎正在减退,甚至对于亚冠和国家队比赛的版权购买也显得尤为谨慎,不愿支付高昂的费用。然而,就在国庆期间,备受瞩目的苏超淘汰赛却意外地登上了央视的屏幕。今年苏超常规赛的13轮比赛,总计吸引了惊人的211.89万现场观众,场均观众人数高达2.7万,这无疑是一场成功的草根足球盛宴。
随着比赛进入淘汰赛阶段,职业球员的身影也愈发频繁地出现在赛场上。例如,南京队的阵容中,汇聚了许多原江苏苏宁的昔日名将,以及来自中冠总决赛球队南京铁虎河海和青海昆仑的球员。就连中超球队青岛海牛的球员冯伯元,也披上了南京队的战袍,成为又一名征战苏超的中超球员。然而,这位“中超大哥”的表现却未能令人满意,一次犯规送出的点球,以及在点球大战中的射失,不禁让人对中超联赛的真实水平产生一丝疑问。至于泰州队,其班底是与中超长春亚泰合作培养的U21梯队;南通队则由中乙球队海门珂缔缘俱乐部成员组成。在8强战中,无锡队的首发阵容中,几乎所有球员都拥有职业联赛的经验,他们轻松击败了盐城队,这其中不乏来自中乙无锡吴钩的球员。
如果真的能够由文旅局或教育局牵头组织类似的联赛,并允许像苏超这样的球队适当升级,吸纳更多的职业球员参与,无论这些球员是否在中国足协注册过职业赛事,各省的省级联赛都可以向他们敞开大门,解除不必要的限制,只招募那些愿意“屈尊”的球员。这样的联赛,可以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,但不以高额收入为承诺。只要联赛的投入和球员报酬能够遵循经济规律,并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,那么它就能成为一个健康的、可持续发展的足球生态空间。
以江苏省为例,其人口相当于德国,面积堪比韩国,经济总量也达到了英国的一半。为什么不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、充满活力的职业联赛呢?在欧洲,许多国家的足球联赛体系下沉到五级、六级,即便是规模较小的俱乐部,也拥有世代相传的忠实拥趸,赛场上充斥着为了生计而兼职的半职业球员。既然他们能够做到,中国人也同样可以,并且有潜力做得更加宏大和出色。
中国足协,它究竟有何权力,又是否值得被其管辖?足协不过是一个民间组织,在中国体育总局体系下,它本身就显得有些另类。它的主要职责应当是管理国家队层面的赛事。中国足球完全可以暂时搁置洲际比赛和国家级的对抗,将重心放在本土联赛的发展上。难道我们还没有看出来这种趋势吗?中超球队对亚冠赛事心生倦意,国脚们也对为国家队出战提不起热情,那么,这些所谓的“国家级”赛事又还有何存在的意义?有时候,不如就关起门来,各省各自为政,发展自己的联赛。如果真的能踢出名堂,再组织一次“英雄会”,决出全国总冠军,由获胜者代表中国征战国际大赛,这不也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