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大利媒体的战士评语:托纳利在国家队找到了什么_评价_球员_中场
周六晚上,意大利在世界杯预选赛中以3-1战胜了爱沙尼亚。一场意料之中的胜利,过程却不算轻松。基恩、雷特吉和埃斯波西托进了球,帮助蓝衣军团在I组中保住了第二的位置。不过,他们离榜首的挪威还有6分的差距,出线形势依然严峻。在这种背景下,媒体的焦点反而更多地落在了桑德罗·托纳利身上。
这位纽卡斯尔联的中场踢满了90分钟,赛后翻看意大利那边的报道,感觉他们对托纳利的评价高得有些不同寻常。我跑了这么多年球赛,意大利媒体的口味是知道的,他们对自家球员,尤其是旅居海外的,向来挑剔。这次却统一给出了正面评价。
《天空体育意大利》给了他6.5分,不算惊艳,但用了一个很经典的词:“战士”(guerriero)。报道里说他是中场的“引擎”,跑动覆盖全场,不断尝试向禁区输送炮弹。虽然缺少那种一击致命的传球,但考虑到他面前对手的密集防守,分边也成了必然选择。《天空体育》的评价还算克制,指出了不足。
但其他媒体的调子就更高了,《晚邮报》直接给了7分,还特意拿他和搭档巴雷拉比较,认为托纳利“在触球和活力上都更胜一筹”,并且还考验了对方门将。要知道,巴雷拉可是国米的核心,在国家队地位稳固。这种直接对比,意味深长。《体育传媒》的6.5分也附带了类似的评语,说他用惯常的冲击力“撕裂”了爱沙尼亚的防守。
最夸张的要属《意大利足球》,他们给了8.5分的高分。评价里写道:“今晚的意大利有几位表现出色的球员,但这位纽卡斯尔联的球员自成一档。”还把他比作“昔日标志性的意大利中场大师”。看到这个评价,我还是愣了一下。8.5分,在一场对阵爱沙尼亚的比赛里,这可不是一个寻常的分数。这种赞誉,几乎是在宣告一位核心的诞生。
这些评价背后,其实挺有意思的。托纳利顶着5500万英镑的身价转会纽卡斯尔,这笔交易在当时就引起了巨大讨论。从米兰的王子到英超的工兵,很多人都在看他到底行不行。他在英超的表现确实稳健,阿兰·希勒甚至称他为“野兽”。但对于意大利人来说,只有在蓝衣军团拿出过硬的表现,才算是真正的证明。这次,他做到了。
我总会想起一些类似的案例,意大利球员去英超闯荡,总要经历这么一遭“出口转内销”的检验。成功了,就是佳话;要是表现平平,国内的口水能把人淹死。托纳利的情况更特殊,他经历了那段漫长的禁赛期。复出之后,他不仅要在俱乐部重新站稳脚跟,更要在国家队层面回应外界的审视。压力可想而知。
所以,当意大利媒体用上“战士”这种词的时候,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指他在场上不惜体力的奔跑,可能还包含了对他克服困境、重新证明自己的那份韧性的认可。在加图索的国家队里,他似乎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一员,这种稳定性和他在纽卡斯尔的表现一脉相承。他正在努力把俱乐部的好状态带到国家队,试图拖着这支仍在寻找方向的意大利前进。
毕竟,自从2014年之后,意大利就没进过世界杯了。对于托纳利这一代球员来说,这是他们必须承担的责任。他在场上的那种活力、那种愿意投入防守的姿态,恰好是这支蓝衣军团需要的。他或许没有送出最华丽的助攻,但他的跑动和对抗,让整个中场显得硬朗多了。
现在意大利媒体把他捧得很高,这既是肯定,也是一种期望。他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昔日那些传奇中场的影子,也把带领球队重返世界杯的重担,不自觉地压了一部分到他肩上。对于一个25岁的球员来说,这是荣誉,更是挑战。他在英格兰的磨练,似乎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成熟了。接下来对阵以色列和摩尔多瓦的比赛,以及那场与挪威的关键战,才是真正考验他成色的时候。到时候再看看,这位“战士”能不能把赞美转化为真正的战果。
